運動,健身,健身房,台灣健身,台灣健身中心,運動中心,健身課程,重訓,肌肉,有氧運動,跑步機,心肺運動,健身教練,運動知識,營養知識,新知,營養師

2020.09.10
健人生活
老是睡不飽、水腫瘦不下來?簡單3招測出你是否碰到「濕邪」!

Credit: BBC

現代人毛病多,即使身體健康沒有得什麼重病,但你是不是也有以下的症狀:怎麼睡都睡不飽,一直覺得好累,四肢莫名水腫、頭昏腦沉,排便不乾淨,尤其漸漸變肥胖卻瘦不下來等等?通常有這一些困擾的人,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即是所謂的「濕邪」。身體累積濕氣,長時間下來再健康的人也會開始生病。因此,「排濕」是非常很重要的養生關鍵。今天就讓我們來為大家分享,究竟該如何判定自己身體有濕氣、又該怎麼趕走「大濕兇」。

三招觀察身體濕度

北京名中醫師武國忠,在《養陽氣:提升自身陽氣,就是百病的藥方,北京最貴醫生教你遠離高血壓、糖尿病、經痛、B肝、痔瘡等惱人疾病》一書中反覆向讀者強調濕邪的危害,有些讀者牢牢記住了判斷濕邪的要素,有些人看過就忘了,甚至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「太濕」,武國衷提到,他希望人們能夠有一些自診常識和養生知識,防病於未然,這才是每個大夫最基本的職責所在。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,他認為以下三條就是我們能夠自診體內是否有濕邪的最好辦法:


  1. 起床時,看感覺: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,頭發昏,打不起精神來,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,渾身不清爽,人也懶得動彈,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。中醫講「濕重如裹」,這種被緊緊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,好像下雨天被淋了個渾身濕透似的那麼難受。
  2. 如廁時,看大便:清晨方便後,可以觀察一下大便。是不是黏在馬桶上了,一箱水還沖不淨。不方便觀察馬桶的,也可以觀察廁紙,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,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,也說明體內有濕了。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。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,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。體內有濕的情況下,大便的顏色發青,溏軟不成形,總有排不淨的感覺。時間長了,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,疾病也就離你不遠了。
  3. 洗漱時,看舌苔: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,刷牙前不妨抽出幾秒鐘,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。古代醫家說「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」,柔軟的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。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,舌面有一層舌苔,薄白而清淨,乾濕適中,不滑不燥。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,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。如果舌苔白厚,看起來滑而濕潤,則說明體內有寒;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、發黃發膩,則說明體內有濕熱;如果舌質赤紅無苔,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,傷陰了。大家可以每天早晨刷牙後對著鏡子觀察一下舌苔,自己對號入座。即便一時分不清楚也沒有太大的關係,看看舌苔每天的變化,再對照自己的身體狀態,總會有所領悟的。


那麼,如果今天確定了自己體內濕氣好像有點多,除了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,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怎麼做來減少體內儲存過多的濕氣呢?以下就讓我們來看台中慈濟醫院伍崇弘中醫師分享的「去濕四大招」!


credit: Global Trade Magazine

  • 飲食均衡,少喝冰涼甜飲

飲食建議除了注意營養均衡,食材應該以高纖與蛋白質為多,碳水化合物與高脂肪則較少,口味清淡,食用過程中宜細嚼慢嚥,飯後應該靜慮,因此不管坐或行,都要放空,減少接觸影音或3C產品,避免干擾氣血在脾胃的運作。

或是,可以每天煮點紅豆薏米湯喝,儘量少碰冷飲。如果想見效更快,推薦可以喝些用芡實、薏仁、紅小豆、馬齒莧、淡竹葉、槐米、綠茶等食材煮成的芡實薏仁茶,不僅可以祛濕消腫,還能健脾美白。


  • 效仿中醫「五苓散」趕走濕氣

伍崇弘表示,以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术與桂枝5種藥材組合的「五苓散」,有健脾利濕功效,也可經中醫師診斷後服用除濕; 此外,足三里、三陰交等穴道按摩,也可健脾益氣除濕。


  • 控制冷氣溫度,洗完頭馬上吹頭髮

正值夏天,很多人因為很熱,一到家就把冷氣開到最強,其實應該要根據室外溫度來調節室內的冷氣溫度,讓兩者的溫度反差不要太大,必要時可以開電風扇輔助增加室內冷空氣的對流。另外,夏天洗完頭之後會面臨吹頭髮很熱的問題,伍崇弘指出,如果沒有做到儘快吹頭髮,又一邊吹冷氣,也容易讓濕氣鎖在體內。

Credit: Our Beautiful Souls

  • 下半身肌肉訓練運動也有益於除濕氣

很多人或許沒發現,其實運動也是一個主要的除濕方式!因為運動發汗,讓水從毛孔排出即是排濕的良好管道,現代人如果不能避免冷氣房,可以多運動,而脾主肌肉,運動上建議多鍛鍊下半身肌群,加強肌肉收縮,促進氣血循環,由外影響臟腑,來強健脾胃功能,如進行慢跑、單車、游泳等。


除了以上中醫師提到的「除濕」妙招之外,我們也為大家整理了以下幾點簡單的生活習慣可以遵循,皮膚的保濕固然重要,但身體的濕氣也不能忽略哦!


  • 盡量避免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。長期居住在這種環境中的人,平時應多食用一些有化濕健脾作用的食物,如:薏仁茯苓粥、荷葉茶、五爪龍燉肉、蘇子拌菜、黃芪、人參、茯苓燉雞、生薑炒肉等。
  • 保持良好心態,心情舒暢有助於脾胃健運。
  • 多做有氧運動,動則升陽,脾陽一升,水液自能運轉。
  • 節制飲食,避免大量飲酒,酒能助濕。同時少吃大魚大肉,因為肥甘厚味除了會滋膩礙胃,也能助濕。
  • 調整起居時間,勞逸結合,盡量不熬夜,確保充足的睡眠。中醫有句話叫「思慮傷脾」,長期過度的腦力勞動也是影響脾胃功能的重要因素。
  • 經常按摩太白穴和足三里穴。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,在腳的內側面,大腳趾骨節後下方凹陷處,腳背、腳底交界。每次按摩這兩個穴位3~5分鐘,以痠、麻、脹為度,有健脾祛濕的作用。


資料參考來源:HealthUDN、heho、businesstoday、health.tvbs、top1health

文章留言區

對本文章的建議以及想法,可以到底下留言告訴我們哦

重新填寫
表單送出
收藏成功

前往會員中心查看收藏清單

+ 會員中心

搜尋

您可以在以下欄位輸入您想尋找的項目或選取熱門關鍵字

  • # 預售
  • # 減脂
  • # 台中沙鹿廠
  • # 課表
  • # 有氧公告
  • # 公告
  • # 足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