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除了在訓練前把澱粉與蛋白質安排好,你有沒有試過其他運動前補充品?一杯黑咖啡帶來的提神、訓練前補充粉末裡讓皮膚微微發麻的β-丙胺酸,傳說能讓肌肉更有「充血感」的瓜胺酸或甜菜根硝酸鹽,以及需要長期補充的肌酸——它們真的能讓你更有力、更專注嗎?還是只換來心悸、睡不好與荷包失血?這篇我們就從「為什麼有效」與「什麼情境適合」出發,帶你認識常見成分、合理劑量與安全地雷,教你把補充品放在對的時機、對的份量,而不是被行銷話術牽著走。準備好了嗎?先確認你的訓練目標,再看看哪些工具值得放進你的運動前清單。
常見補品:
- 咖啡因:最一致的提升證據來自咖啡因。運動前 30–60 分鐘,3–6 毫克/公斤體重多能見效;超過400 毫克/天風險上升。晚間使用可能干擾睡眠;焦慮體質、心悸或胃敏感者宜更保守。
- 肌酸:主打高強度與間歇表現、訓練量與恢復。典型做法:填充期每日 20 克(分 4 次)連 5–7 天,之後維持每日 3–5 克。單次加進運動前補給。腎臟疾病者避免。
- β-丙胺酸:目標是提升 1–4 分鐘高強度表現。有效做法是每日 4–6 克、連續 2–4 週分次補充(常見的運動前單次劑量不足以帶來同等效果)。常見的皮膚「麻癢感」屬無害的感覺異常。
- 瓜胺酸(含瓜胺酸蘋果酸鹽):與一氧化氮路徑相關,可能幫助血流與「泵感」。常見劑量6–8 克,運動前 30–60 分鐘;比起精胺酸,瓜胺酸口服吸收較佳。腸胃敏感者先從低劑量試水溫。
- 甜菜根硝酸鹽:耐力項目較有機會受益。常見建議以硝酸鹽 300–600 毫克為目標,於運動前 2–3 小時攝取(不同濃縮品含量差異大,要看標示)。可能引發腸胃不適或牙齒染色。
- 支鏈胺基酸(BCAA)/必需胺基酸(EAA):若日常蛋白質已充足,BCAA額外助益有限;空腹訓練或整體蛋白攝取不足者,EAA(約 10–15 克)相對更有意義。
- 牛磺酸、酪胺酸:在缺乏睡眠或高壓情境下,少數研究顯示可能有提高專注力或抗疲勞效果;常見急性劑量各約 1–2 克(牛磺酸)、500–2,000 毫克(酪胺酸)。證據仍有限,先以小劑量評估個人反應。
- 碳酸氫鈉(小蘇打):可緩衝酸性、支援高強度表現;劑量0.2–0.3 克/公斤、運動前 60–150 分鐘,但腸胃不適機率高,非必要不建議嘗試,或在重要比賽前經過多次演練。
- 甜味與添加物:不少訓練前補充品含菸鹼酸,易引發臉紅發熱;也可能加入人工甜味劑與色素—對成分在意者可選「成分透明、揭露毫克數」的品牌。
大多補充品的重點益處與可能帶來的好處
1.能量提升/延緩疲勞
- 一些研究與使用者回報指出,訓練前補充品在能量與疲勞感上可能有改善。多數產品含有咖啡因或其他刺激物(如瓜拿納),在運動前 30–60 分鐘攝取,可能帶來短時間的提神。
- 咖啡因劑量過高(約 5–13 毫克/公斤體重)較易出現胃部不適、睡眠困難、心神不寧等副作用;較小的劑量(約 3 毫克/公斤)就可能有助益,且副作用較少。
- β-丙胺酸是身體可合成的胺基酸,會與其他物質生成肌肽,幫助維持肌肉酸鹼值,理論上可延緩高強度運動的疲勞。但在運動前補給中的實際劑量與效果,研究結果並不一致。
2.運動表現增強
- 咖啡因可能透過增加腦內啡分泌、降低主觀感受到的辛苦程度、改善神經肌肉功能、警覺與反應等,進而提升表現。
- 注意:部分產品的咖啡因總量,可能超過每日建議上限 400 毫克。高濃度純咖啡因粉曾被單獨當作運動前補給販售,但不建議使用;少量誤差就可能過量。
- β-丙胺酸與肌酸:
- β-丙胺酸若要提升1–4 分鐘高強度運動表現,常見有效做法為每日 4–6 克、連續 2–4 週的飽和補充(許多運動前補給單次劑量未必達到此範圍)。
- 肌酸可改善高強度、間歇性表現;典型做法:每日 20 克(分次)補充 5–7 天作為「填充」,之後每日維持 3–5 克。單靠運動前一次性攝取,效果不等同於系統性補充。
3.專注與認知表現
含咖啡因的配方,使用者常反應專注度、警覺性提升;初步研究也顯示,對反應時間、多重訊息之選擇性注意、認知處理或有幫助。不過仍需更多研究確認。
使用建議

- 先與醫療或營養專業人員討論:並非人人適合。例:腎臟疾病或雙相情感障礙者不建議使用肌酸等特定補充品。
- 不要「乾吞粉」:社群流行的「乾吞一匙再喝水」沒有額外好處且有風險,粉末可能吸入氣管造成嗆咳與呼吸道問題。請依說明確實沖泡。
- 先確立目標:你要的是提神與耐力、還是增肌表現?不同產品訴求不同,選擇前先釐清需求。
- 看清所有成分:留意是否添加糖或你不想攝取的成分。
- 慎選品牌、重視第三方檢驗:市面品質良莠不齊,可能標示不實、含量不準、混入污染物。優先選擇通過第三方檢驗(例如具備國際品質驗證或藥典認證)者。
- 遵守標示劑量,從低劑量起步:先測試個人耐受,避免超量;能查到實際咖啡因毫克數更好,以免與咖啡、茶等總量相加而過量。
- 注意時間點:一般建議運動前 30–60 分鐘。若含刺激物(如咖啡因),晚間訓練要評估是否影響睡眠。
誰應該避免?
開始前請先諮詢專業,特別是有身心情感障礙、腎臟疾病、肝臟風險等族群。可能風險包含:
- 肌酸引起總體水分上升,對需嚴控體重級別或體重表現的項目可能有影響。
- 高咖啡因可能導致焦慮、顫抖、胸悶、心悸、噁心、頭痛、癲癇等不良反應。
- 新奇成分研究不足,長期安全性未知。
- 耐受與停用不適:長期規律使用刺激物,可能出現耐受、戒斷症狀。
- 標示不清、含量未知、產品污染:可能導致毒性、過量、過敏、與藥物或其他補充品交互作用,甚至在藥檢中出現問題。
- 長期影響未明:可能與腎功能、血壓、睡眠相關的不良影響有關(視個體與總量而定)。
先把基本功做到位,補充品只是選配
運動前補給不能替代睡眠、飲食、補水與訓練規劃。多數人只要把這四件事做好,表現與體感已能明顯提升;補充品頂多是錦上添花、而不是萬靈丹。
食物優先
- 訓練前 1–4 小時:安排一份澱粉+蛋白質、油脂適中、纖維適量且好消化的餐(例:雜糧飯+雞胸+蔬菜;全麥吐司+蛋或優格)。
- 若只剩 30–60 分鐘:來一份小點心即可(例:香蕉或地瓜+無糖優格/豆漿)。這組合常能提供與多數訓練前補充品相近的即時效果,風險更低、成本更省。
咖啡因用「食物型」就好
- 一杯黑咖啡約 80–120 毫克咖啡因,多數人已足夠提神;晚間訓練請評估是否影響睡眠。每日咖啡因總量以不超過約 400 毫克為上限的保守原則。
補水與電解質
- 訓練前 2–4 小時:飲水約 5–10 mL/公斤體重(依個人習慣與天氣調整)。
- 開練前 10–20 分鐘:再補 200–300 mL。
- 訓練中:視流汗量,約 0.4–0.8 公升/小時小口慢飲;大量流汗或超過 60–90 分鐘時,可加入少量鈉(運動飲料或鹽錠)以維持體感與表現。
睡眠是最大增益器
多數成年人每晚7–9 小時睡眠有助恢復、專注與力量輸出。若睡眠長期不足,再多補充品都難以彌補。
何時才值得考慮補充品?
- 當你已把睡眠、飲食、補水、訓練結構打好底,仍希望在特定情境(如比賽、測驗、長距離或高強度週期)追求細微優化,才評估導入。優先選成分透明、通過第三方檢驗的產品,並從低劑量測試個人反應。
兩個可直接套用的範例
- 晨練 45–60 分鐘前:黑咖啡(或無糖茶)+香蕉;同時喝水 300–500 mL。若空腹會不適,加一小杯無糖優格/豆漿。
- 晚間重訓:訓練前 2–3 小時吃一餐(雜糧飯或地瓜+瘦肉/豆製品+蔬菜);開練前 10–20 分鐘補水 200–300 mL;結束 1 小時內吃到澱粉+蛋白質(如地瓜+雞胸、糙米飯糰+豆漿),隔天恢復感會更好。
自我監測三問
- 今天有沒有心悸、睡不著、腸胃不適?
- 訓練中的力量/速度/專注是否更好而非只覺得「亢奮」?
- 恢復與隔天體感如何?若失衡,就把補充品往前移時或減量,或退回食物型策略。
重點:把全穀與澱粉性蔬菜+優質蛋白+充分補水+穩定睡眠先做好,已能帶來最大效果。補充品只是工具箱裡的可選配件,用得其所才加分;用錯時機、錯劑量,反而拖垮表現與睡眠。從下一次訓練前開始,先用「咖啡+香蕉+補水」做基礎,再視需求微調,你會用體感得到最誠實的回饋!
資料參考來源:VeryWellHealt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