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當今快節奏且多變的世界中,維持均衡飲食說來容易,做起來卻不簡單。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。首先,光是在眾多主流的飲食方式中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,就已經是一項挑戰;即使你已經決定好自己適合的飲食計畫或飲食模式,要每天持續維持健康飲食,仍然會面臨不少困難。但我們想告訴你:健康飲食並非不可能達成,而且這不代表你必須完全放棄自己喜愛的食物。即使有時感覺很難,還是有方法可以讓健康飲食變得更輕鬆。今天我們就要來分享 11 個我們最推薦的實用技巧,讓你能夠更輕鬆地維持健康飲食!
關於「飲控」的定義
「飲控(diet)」這個詞可能有不同的意思。它可以指的是短期的飲食調整,通常用於減重或其他特定目的(例如 生酮飲食);也可以指一個人或某個社群的日常飲食模式。
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主要關注的是第二種定義——一種可長期維持的飲食模式,反映出你的日常食物選擇。
1. 以「原型食物」為主的飲食
均衡飲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,沒有一種營養均衡的飲食會完全相同。然而,長期成功且健康的飲食方式,通常有一個共同點:它們以原型食物(Whole Foods)為基礎。
原型食物指的是經過最少加工的食物,例如:
- 水果
- 蔬菜
- 豆類
- 全穀類
- 堅果與種子
- 雞蛋與乳製品
- 新鮮的動物性蛋白質
雖然代餐、補充品或流行飲食(如某些極端減肥法)可能短期內看起來有效,但許多研究顯示,以原型食物為主的飲食方式能夠帶來更好的健康結果。原型食物富含膳食纖維、維生素、礦物質及植化素,這些營養素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,並降低 肥胖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。
相反地,加工食品(如洋芋片、糖果、汽水)則較容易引發身體發炎反應,並促進慢性病的發展。
2. 三思而後行,避免極端節食

credit: Long Island Spin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
開始一種新的飲食計畫時,你應該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:「這個方式我能夠長期堅持嗎?」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,那麼這種飲食計畫可能屬於極端節食(Crash Diet)。極端節食通常依賴極端熱量限制,以達到快速減重的效果。然而,無論是生酮飲食(Keto)、阿特金斯飲食(Atkins)還是其他流行減重法,許多研究顯示,大多數人在減重後最終仍會復胖。根據 2022 年的研究,多數人在飲食結束後會重新增加體重。
因此,當你在追求均衡飲食時,應該試著避免過度專注於減重。養成長期的健康飲食習慣,比短期的體重變化更重要。
3. 尋求專業協助,讓自己更順利上手
坦白說,要從零開始建立均衡飲食習慣,可能讓人感到無所適從。市面上有太多不同的飲食方式,可能讓你不知道該從何開始。而且,幾乎每個人都會對你該吃什麼、不能吃什麼發表意見。好消息是,你並不是孤軍奮戰。有許多專業人士可以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。
例如,一位合格的營養師可以協助你:
- 制定適合你的飲食計畫
- 了解不同食物類別的營養價值
- 確保你攝取足夠的營養素
- 針對特定健康狀況(如糖尿病或高血壓)調整飲食
此外,行為改變專家(如心理學家),甚至是專業的教練也可以幫助你打破舊習慣,建立新的健康習慣。
4. 找到「適合你的」飲食方式
你可能聽過某些飲食方式被稱為「最健康的飲食」或「最有效的飲食法」。但事實是,沒有一種飲食方式適合所有人。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條件都不同,影響飲食習慣的因素可能包括基因、健康狀況、工作時間、家庭、文化傳統等。因此,沒有一種飲食能夠完全符合所有人的需求。
最適合你的飲食方式,應該是讓你感到最舒服、能長期維持、且符合你的生活方式的選擇。
5. 讓生活中充滿健康食物
近年來,研究顯示全球人們的超加工食品攝取量比以往更多。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過高度工業加工的食品,通常含有添加劑(如甜味劑、增稠劑、穩定劑)來延長保存期限並增強風味。
常見的超加工食品包括:
- 速食
- 冷凍調理食品
- 含糖果汁與碳酸飲料
這類食品不僅容易因為美味而令人難以抗拒,甚至有研究發現,僅僅是看到這些食物,也可能影響大腦化學作用,改變飲食行為。保持冰箱與食品櫃裡存放健康、營養豐富的食物,不但能幫助你更有意識地選擇健康飲食,也能讓你更習慣於食用這些營養豐富的食物。
6. 別餓肚子,準備能提供飽足感的零食

credit: KITCHENATICS
許多時候,我們在肚子特別餓、又被某些美食誘惑時,往往會忘記原本計畫好的健康飲食。這種「食物渴望」是非常正常的,但研究顯示,當人處於極度飢餓狀態時,這種渴望會變得更強烈。隨時準備健康又有飽足感的零食,可以幫助你在正餐前控制食慾,避免不必要的飲食偏差。
2020 年的研究發現,高蛋白的鷹嘴豆泥(Hummus)和高纖維零食,能幫助延長飽足感,減少進食過量的情況。
推薦的健康零食包括:
- 新鮮水果與蔬菜
- 優格
- 爆米花(原味無加工)
- 水煮蛋
- 綜合堅果與堅果醬
- 鷹嘴豆泥或烤鷹嘴豆
- 全穀類餅乾
7. 享受自己最愛的食物,而不是完全戒掉
完全剝奪自己喜愛的食物,可能會適得其反。研究顯示,短期內完全戒掉某些食物,反而會讓對該食物的渴望變得更強烈,特別是對於那些容易產生食物渴望的人來說。另一項研究發現,學會辨識飽足感,而不是盲目節食,能夠幫助減少食物渴望與促進體重管理。
與其完全戒除「不健康」的食物,不如選擇偶爾享用,並搭配適當的份量控制。
8. 避免極端心態
在改善飲食的過程中,許多人會陷入「全有或全無」的思維模式。例如,當某人下午在公司派對上吃了一塊蛋糕,可能會覺得:「既然今天的飲食計畫已經毀了,那乾脆晚上也不要煮飯了,直接買外賣吧。」這種「非黑即白」的思維,容易讓人對自己的健康飲食計畫失去信心。
相反地,應該把每一次的食物選擇視為獨立的決策,即使某次選擇不理想,也不代表整天的飲食就毀了。根據 2019 年的一項研究,對自己的健康飲食決策有信心的人,通常能獲得更好的健康結果。
不要因為一兩次不理想的飲食選擇,就放棄整天的健康飲食計畫。每一次的選擇,都是一個新的開始。
9. 提前計畫外食時的飲食選擇
許多人期待與朋友聚餐、參加聚會,但這些場合對於正在實行健康飲食的人來說,可能會是一個挑戰。餐廳的食物通常熱量較高,且含有較多鈉、糖、脂肪與超加工成分,而且份量往往比家庭自煮的餐點來得大。此外,研究顯示,我們的食物選擇常常受到社交環境與社群媒體影響,當周圍的人選擇高熱量食物時,我們更容易跟著做。
事先制定策略,能夠幫助你在餐廳或聚會中更從容地選擇健康飲食,例如:
- 提前仔細查看菜單
- 在出門前先吃點水果或健康小零食
- 餐前多喝水
- 優先選擇主餐,而非開胃菜
- 慢慢享用食物,細細品味
10. 追蹤你的進度
使用手機 APP 來進行自我檢測,也是追蹤健康飲食進度的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方法。你可以選擇記錄每日飲食日誌,或使用手機 APP 來追蹤熱量攝取、體重變化、運動狀態等數據。然而,體重並不是唯一衡量進步的方法,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指標。
有些人選擇健康飲食的理由,可能與體重無關,例如:
- 我的飲食讓我感覺更有活力嗎?
- 我對自己選擇的食物感到滿足嗎?
- 這種飲食方式是我可以長期堅持的嗎?
- 我今天做了幾個健康選擇?
- 我的身體狀態是否有所改善?
- 我的心理健康是否有正面變化?
追蹤進度不要只限於紀錄卡路里,更重要的是檢視你的整體健康與幸福感。
11. 給自己耐心
養成健康飲食習慣不是短跑,而是一場馬拉松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,需要不斷調整與嘗試,有些日子會比較容易,但有些日子可能會比較困難。不要因為進展比預期慢,就感到氣餒。只要設定現實可行的目標,並保持堅持,你的飲食習慣將會持續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。養成新習慣需要時間。當你感到沮喪時,試著對自己溫和一點,並重新聚焦於你的長期目標。
改變飲食習慣或許真的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因為飲食受到生理、心理與社會因素影響。但透過適當的工具與策略,你可以克服這些挑戰,成功維持長期的健康飲食。
資料參考來源:HealthLine